本文转载自迪迪热扒(IDyangdimeishi),作者迪迪热扒。

我很幸福,内测期间在深圳卓悦体验了快餐翘楚老乡鸡的N.0版本新模型店。

喝鸡汤,办大事,尽管我在上海不同的商圈吃过好几家老乡鸡,但新店着实让我眼前一亮,感觉大变样,我忍不住到处去转发。“本鸡场不搞山珍海味,做好一碗鸡汤,几道家常小菜。”

这家老乡鸡用餐时间是早9点到凌晨2点,全方位满足不同时段的顾客用餐需求,产品和环境全面升级,紧扣品牌主旨“干净卫生,品质放心”。同时大胆出新,将传统中式快餐引入下午茶和夜宵酒文化。

我在朋友圈分享了它们的照片后,立刻引起了部分行内人士的质疑。

“这哪是做快餐啊?太装了吧?”“太高大上了,容易把顾客吓跑。”

真心替这只美丽的鸡感觉到委屈,快餐做旗舰店就不接地气了吗?

我们将行业重新定义了标准,也更好的对接了顾客的刚需,从果腹到舒适,让顾客开开心心的把热乎乎的鸡汤当咖啡喝。

接地气是什么?就是“你刚好需要,我刚好专业”。

束董曾经在演讲中风趣幽默地提过,我们要开在麦当劳,肯德基的周围,和洋快餐“正面刚”。土鸡,变凤凰。

不要用固化的思维去想快餐应该怎么做,在不同的区位场合采取不同策略,多角度经营覆盖多场景才可以游刃有余。

毕竟,快餐并不是100%为了工作餐而准备的。有时候适当丰富下场景,加长些链条,会赢得更多顾客的优先选择权。

△图片来源:迪迪热扒摄

这一点不得不提一下现在的热门品类“兰州拉面”。我常在家附近的陈记兰州牛肉面就餐,发现他们夜间竟然有烧烤和进口啤酒。

如果从传统思维上来看,这明显不聚焦,面馆还增加洋文化,不符合快餐品类模型,产品线太多。但是从用餐需求来讲,人家做的并没有错,晚上人们来吃面条不仅是为了解饿,还有社交等其他需求。

想吃饱饭,二三十元一顿很舒服,想解个馋顺便小串小酒人均也并不高,这套组合拳值得借鉴。

麦当劳可以做乐园,星巴克可以开工厂,火锅行业大哥斥资过亿打造海底捞智慧餐厅,喜茶一个又一个主题门店演绎不同视角文化……

这无疑在说明, 想做头牌,就必须有标志性的动作去引领和改写行业,并持续的像明星一样制造话题感,始终有人议论纷纷才能将热度延续下去。

△ 图片来源: 迪迪热扒摄

前几天我在广州出差,当地好朋友介绍说,广州有很多牛杂,猪杂等,都是半夜才开市的,保证天天新鲜。我说“那不困吗?”他们说“我们一直这样啊”。

这让我想起了回东北,质疑小伙伴大中午的吃碗面桌上竟有这么多空酒瓶。他们笑我说“迪迪,你多久没回东北了?你忘记东北人早上也能喝酒的吗?”

这就是不同的地域文化产生的就餐习惯,要顺应。比如在广东开街铺,一般状况下不会太早打烊。

中国的美食历史源远流长,小到一个村都有不同的特色产品呈现,各种广告尤其是自媒体的繁荣也打破了各地区人群的交流界限,稍微一个价值点就可能让某些品类乃至该品类的代表品牌迅速活跃起来。

比如舌尖上的中国,比如长安十二时辰,顾客看到精彩的展示后会立刻激起消费的热情与欲望,此时如出现某个品牌“接得住”热度,会立刻燃起一把火。

中国人讲究入乡随俗,去开辟一个市场,不研究清楚当地就餐习惯,定会不间断的碰钉子。

一个嗜辣的城市,做非辣口味为主的连锁品牌,布局几家店形成差异化是很合适的,但是太大的规模,是否能支撑有待商榷。

包括刚刚拿到投资的丘大叔柠檬茶,主打鸭屎香口味,可能出了某些地区,普及市场也许需要点功夫。鸭屎香到底是什么?真没太多的人听过。

△ 图片来源: 迪迪热扒摄

顾客还需求什么?与众不同。

来自上海的熊掌咖啡是最近火的不能再火的一家店,他的呈现方式很出奇,顾客在洞口扫码点单后,过几分钟一只温暖的熊掌将咖啡送到手中。

这是一个有力量的品牌。整个门店包括店长在内由三位聋哑人组成咖啡出品团队,且几乎所有交流内容都用手语表达。

很多人认为他们的核心在于差异化,我认为不仅仅如此,他们太懂人性了,知道有骨气且有技巧的示弱。

人都是感性的高级动物,面对着这种催人奋进的场景,在感动之余很容易以助人之心为缘由激起消费欲望,这也就是为何很多出身贫寒的农村民间歌手在舞台甚至网络直播里更受青睐。

太“强势”的品牌表达方式没有好下场,最近看了几个品牌升级的案子,实在是差强人意。冷冰冰的公式,各种信任状看得眼花缭乱。

这就如同追一个女孩,你告诉他,我有钱,我有车,我有房,你必须跟我谈恋爱。那也需要感觉,对不?如同章子怡即便获得了数次影后,不喜欢她的人仍然不会给她贡献一分钱的票房。

我们经常看到号称适合男女约会的西餐厅,氛围都制造不起来“彼此表白”,光在广告中阐述我的菲力牛排一年卖出多少份,我的酒来自什么国家,有意义么?

品牌需要知识结构的支撑,但不能因此变成一个又一个没有人情味的场所。你的荣誉,要与顾客有温暖的共鸣,因为都是他们给的。

与众不同绝不是耍个性。据说,上海新开了一个号称从韩国引入很火的“站着吃的烤肉”品牌,媒体大肆报道,但是仔细思考绝对不妥。站着喝奶茶都觉得累,何况站着吃烤肉?就如同几年前流行的无餐具一样,只能风光一时。

永远不要把不符合客观规律的行为当爆点去包装,打破顾客习惯的店都会热闹之后一地鸡毛。

分众传媒创始人江南春在红餐网(ID:hongcan18)活动演讲中提过,品牌力是企业的免疫力,做出品牌才能赢得优先选择权,提升偏好度和溢价能力。

但我们发现有太多太多的品牌,只在品类上死磕,想尽办法去加形容词和宣传语,压根没有考虑清楚你这个品类对顾客有什么吸引力。

可以问问镜子里的自己,如果你是一个普通的客人,你会选择来自己的店就餐吗?

一个人内心被撬动后,选择去某个店的理由有千万种,有些是甚至是用战略都解释不通的软实力,比如某个店的服务员小姐姐漂亮可人,比如某个店的歌手很动听,比如某个店提供的空调冬暖夏凉。

顾客就餐目的若对你是模糊的,即使是数量上存在的“物理第一”,也终将被削弱掉。

人在任何场景下吃喝都优先想不到你,你所创造的品类就是一个摆设。除非是极致性价比,但别忘了,号称性价比的“小米”报表并不好看。

品牌,是具有经济价值的无形资产,具有高远影响的效应价值。 如果一个品牌开了成百上千家店好多人却印象不深,不是他低调,而是他在自媒体的时代,自传播做的不够,没有打响认知战。

此时,我在脑海里迅速地浏览了一下顾客在店内的就餐属性(纯店内,不含外卖和外带)。

除了一人食之外,还有同事小聚,商务宴请,家庭聚餐,情侣约会,闺蜜打卡,“爷们”叙旧,追求自己心仪的人,包括各种各样的纪念日……

餐饮,餐与饮不分家(谁吃一顿饭期间连一口水都不喝是不现实的)。

未来对就餐需求的探索,除了品类的链接,我们同时可以加入社交场景化思维来描述:小吃小喝,小吃大喝;大吃小喝,大吃大喝。

无论多大的门店,无论开在什么位置,无论多少人在此用餐,这十六个字融入在顾客不同需求间将演绎无限可能。

后 记

未来,希望越来越多的品牌开店,是为了满足顾客需求,而不是为了快速圈钱。就像结婚是为了爱情,而不是为了“分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