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半个月,新零售领域出现了一个网红——盒马鲜生。随着马云的到访加持,盒马鲜生成为了新零售的样板戏,有人看到了数据指导下的供应链协同,有人看到了场景式的购物环境,有人看到了海鲜批发生产的转型升级之路……

对新生事物保持好奇是好的,要不怎么突破传统呢。大家都忙着看“鲜生”的时候,这里我想来聊聊一位偶遇的“小女”。男女搭配,干新零售不累。

昨天在深圳体验了一家“小网红店”。这是一家名为“小女当家”的中式快餐店,位于深圳南山区科技园创维大厦楼下。让我决定去的原因是听说他们家的计价方式是“按重量收费”——不知道是不是称吃货们饭前饭后的体重???

“网红店”标配场景:

√·排队:中午12点,门口排队的长度有点像首都机场早高峰的安检队伍,还是拐了好几个弯了的。想想一队长龙排队进场吃饭,真是活活遇见了一条野生的“贪食蛇”啊。

√· 定价:菜品的定价是4.98元/两,充值加入会员的话(最低100元起充)就可以享受会员价3.98元/两。看到这个标价我的第一反应是:如果有人用现金付费,店员会不会拒卖?这种精确到小数点后两位的定价方法,应用到快餐业界,没有微信支付等手段的加持,收银台的效率只能是个崩溃。果然,在收银台看到的结账方式几乎全是扫码支付。

√·SKU:进了店里,取上一个大碗,沿着一条10米左右的取餐动线前行,上面估摸着有40种左右的菜品可供选择吧。各自选你想吃的菜式,取多少随自己,因为菜是按重量收费的。

√· 现炒:除了按重量收费,这家店还有个特点是开放厨房、现炒现卖。前面的“货架”是成品菜的大盆子,后面是厨师在现炒,“翻单补货”或者“上新”,供销协同的链路相当短。

中式餐饮的标准化、连锁快餐化的探索持续了几十年了。最早好像是肯德基的母公司百胜餐饮集团推出了个“东方既白”,但是基本没有成规模发展。后来有“真功夫”用蒸的方法切入,做出了一定规模,但SKU数量有限,而且采用的蒸的烹饪方法不是中国人吃饭最常用的小炒。沙县小吃、兰州拉面等规模化存在的中式快餐店属于细分类目,也不是中式餐饮的主流。另外,市场上存在有通过识别盘子形状来计价的餐厅,模式上比较像日式回转寿司店,随着识别技术的发展,甚至有餐厅可以做到在取餐出口依据盘子形状,自动结算。这家新店按“重量计费”的思路还是蛮有新意的,不知道老板是哪里人?我为什么会想到这种方法是不是借鉴自成都的串串香“数签计费”的方式?

中式餐饮的快餐化、标准化要比西式餐饮难多了。首先,中式SKU多,想想中式餐厅的菜单,通常是一本,一家店基本也有个几十种菜品吧,西式通常一个折页就能搞定。其次,中式餐饮是要“趁热吃”的,基本没法提前预备。真功夫用“蒸”的方式就是为了解决门店的“备货”问题,而传统的中式餐厅普遍是要进店上桌现点的。上述两点,让中式餐饮很难像模像样的快餐化。

“开放厨房现炒+按重量计费”的方式好像有可能带来中式餐饮快餐化的新模式。这里不想探讨这个模式是否能成,毕竟现在“小女当家”只有一家店,也刚开出不久。这里想从这家店来推敲它的关键要素是如何组织的。

一、人群:人群结构决定食谱结构,食谱结构影响盈利结构

这家店所在的南山科技园南区,辐射半径1公里范围内集中了创维、TCL、金蝶、飞亚达、中兴、联想等十数家大公司,以及众多的科技类创新型公司(如大疆等),快餐需求是集中存在的。“按重量计费”的模式,首先有一定的营销噱头。第二,对这类地段所覆盖的人群,工作餐消费是刚需,而且支出金额不低。第三,这类人群应该普遍具有健康饮食的常识偏好,所以一方面“小女当家”对食材来源公开,且以开放厨房的形式售卖。另一方面,健康饮食的食谱结构会让消费者自发的在菜品选择上注重菜品搭配,而非“严重偏科”,这种行为范式应该可以帮“小女当家”平衡统一以重量为单位计价的毛利空间。

以我昨天的菜单为例:两样卤味、两样荤素小炒、两样青菜、两样海鲜、一份汤、一份米饭(其中汤、米饭是单独计价),总计消费四十多元。假设不是开在办公人群密集区域,而是工厂区、学校区等区域,人群食谱偏好的变化,是否能让“按重量计费”的盈利模式依然成立?

二、货架:SKU多,活的菜谱,中式小炒的超市

“中午吃什么?”对办公室一族是世界难题。去餐厅点菜,两三人能点出几个花样来?吃外卖套餐,可搭配的花样也是相当有限。“小女当家”倒是把餐厅的菜谱做活了,看起来像是一个中式小炒的超市,进去以后就像拿着购物筐逛超市一样,每个人的口味都可以不重样。

一家店有4、50个sku上架,对一个消费者而言,保持一周左右的时间每天吃的不重样应该没什么大的问题。不过,中国人的胃恐怕是全球最难伺候的了,不知道他们多长时间会对sku进行更新?保持菜谱的更新,才有助于消费者的复购。

三、定价:统一度量衡,提高结算效率,加快交易流速

“按重量计费”的方式,等于统一了所有sku的结算方式,因此在前台sku再多或更新再频繁,在结算时计量单位是统一的,这样可以大幅提高结算的效率,增加单位时间的交易数量,毕竟“饭点”的时间是有限的。

在超市的收银场景中,超市收银员几乎是不去识别你购买的具体商品,他们所依赖的是商品的条形码系统,通过快速扫描条形码形成快速结算。因为餐厅没办法给食物上条形码,所以统一使用了重量这一物理属性。这一点挺有意思的,也是得益于微信支付等手段的普及,人们有便捷的付款方式来快速结算精确到小数点后两位的价格。

……

选址决定了人群结构,货架的组合、更新决定了人群的购买频次,“4.98元/两”的定价方式……这些要素的组合,让我猜测这家店的老板是做超市卖场出身的吧?真的是像开超市一样在开一家快餐店。不过根据目前的体验,这家店基于微信做的会员系统好像不是很好。

最后说一句,昨天吃的饭钱是自付的,本文是饭后有感不是公关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