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众多小餐饮,都是无证无照经营。今年7月,申城全面实施小餐饮备案制度,依据“分类施策、从严监管、减少存量、严控增量”的原则,对无证餐饮实施精细化管理。临时备案虽然降低了入市门槛,对曾经的无证无照小餐饮而言,食品卫生安全要求却不降反升。 

(11月22日 《新民晚报》) 

小餐饮黑户是市场的产物,不少餐饮店尽管不扰民、周边居民有需求、从业者本身也有正规化的意愿,但因种种条件限制办不出证照,属于要被查处的“黑户”。在“黑户”经营和合法经营之间,没有回旋的余地。但是,这些小餐饮黑户并非是一无是处。况且,小餐饮黑户的背后也是一家人的生计问题,因此对其“一关了之”,并不是完美策略。 

上海对无证餐饮实施精细化管理“让小餐饮黑户转正”,无疑是充满了“温情”的管理措施。据悉,满足三个基本条件的小餐饮能够获得备案:一是有需求且不影响周边居民正常生活;二是有固定经营场所;三是符合食品安全和加工卫生要求。备案状态最多三年。这样的措施,对提升社区自治共治能力,让更多人有尊严的生活等大有裨益,对其它地方也具有借鉴意义。 

对于这些“黑户”而言,应积极按照相关管理规定行事,自觉让整洁、安全的餐饮环境成为经营必备,小餐饮价格不高,却不意味着“脏乱差”;也应该认识到,临时备案也只是“救济性临时措施”,应争取早日步入向有食品经营许可证的“正规军”转变。 

对于监管部门而言,有了临时备案制度,并不意味着万事大吉,毕竟,备案而非持证照经营的正规餐饮店,其经营活动就要受到更严格监管。这就需要行之有效的监管措施跟进,比如,要建立起可追溯的台账记录,做好日常的食品安全巡查等,以规避经营者超范围经营等造成的食品安全隐患。 

对于广大食客而言,不妨也加入“监管大军”,对于这些小餐饮,在一饱口福的同时,关注一下他们的食品卫生和安全情况,对存在的问题及时向有关部门反映,而不应顾及脸面或不屑于而当“沉默者”。须知,呵护食品安全既是为了自己,也是为了促进这些小餐饮向好发展。